
攀升至 35℃以上,户外与高温作业场所的工人正面临着严峻的 “烤” 验。从物流园区的货车装卸工到建筑工地上的钢筋工,从环卫工人到冶金车间的操作工,高温不仅考验着他们的体力极限,更潜藏着致命的安全风险。保障高温天气下工人的劳动安全,已成为社会各界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。
高温对人体的危害远超想象。当环境温度超过 32℃,人体散热机制就会面临巨大压力,若持续在高温环境中劳动,极易引发热痉挛、热衰竭,最严重的热射病死亡率高达 50%-70%。2023 年夏季,圆通快递一名装车工在 41℃的货车车厢内连续作业后不幸离世,热射病这个曾经陌生的词汇,逐渐进入公众视野。医学数据显示,在无有效防护的情况下,高温作业 4 小时后,人体核心体温可升至 38.5℃以上,出现头晕、呕吐、意识模糊等症状,判断力和操作精度下降 40% 以上,这也是高温环境下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。
当前企业采取的传统防护措施存在明显局限。虽然多数企业会发放藿香正气水、绿豆汤等防暑物资,支付高温补贴,但在极端高温面前,这些措施显得杯水车薪。部分企业采用 “错峰作业” 模式,将高强度劳动安排在早晚时段,但物流、建筑等行业受工期和运输时效限制,不得不在正午高温时段开工。某建筑项目负责人坦言:“即使调整了工时,中午 12 点到下午 2 点的停工仍导致每日工期延误 2 小时,而赶工时的高温作业风险更高。” 更严峻的是,高温作业岗位招工难问题突出,部分企业为赶进度,甚至默许工人超时在高温环境中劳动,埋下安全隐患。
展开剩余42%智能化设备的普及正在重塑高温劳动安全格局。在物流领域,全自动装车机让工人从 40℃以上的货车车厢中解放出来,通过远程操控完成装卸作业,不仅中暑风险降至零,还避免了高温金属部件造成的烫伤事故。某企业引入的全自动装车机替代人工进行装车作业。这些技术手段不仅保障了安全,还通过稳定作业效率减少了工人高温时段的劳动时长。采用智能化设备改善劳动条件。
发布于:广东省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